電影與文字 ── 是枝裕和的劇本 
▀  是枝裕和:「生活就是這樣,千瘡百孔之中也會有些美麗的瞬間,我想捕捉的正是這些瞬間。如果說,電影的光影是這一瞬間的捕捉,那麼文字就是這一瞬間如琥珀凝固般的定格,讓溫情與感動可以在目光中反復把玩,在心中永遠回味和珍藏。」是枝裕和在訪問時披露,《万引き家族》剎青日才是最終版劇本完成的日子。
電影《万引き家族》顛覆了對傳統「家庭」與「家人」的觀念,預告片尾段叙述:「圍繞著這個家族的秘密,漸漸明朗,他們真正偷到的,是那維繫彼此的羈絆,不能跟別人說喔,我們是一家人啊!」
   
電影難於討論抽象如倫理,只可側面表達隱藏主題,文字可同時傳遞各人物內心的想法,能與交互情節想像空間,避開影像分散了觀者對主題的關注。《小偷家族》很多劇情都是邊拍邊寫,隨著拍攝與演員互動而不斷調整劇本,有如為演員度身訂造似的。諸如此類揭示電影裡人物內心情感,解釋角色行為上細節的因由,都在小說(劇本)中有詳細的描寫。用文字的全知視角展現了人物內心的情感,讓人物的形象更加鮮明,也讓這個家庭成員彼此之間的聯結更加緊密和動人,於是小說(劇本)比電影的情節更加完整和真實。因先有電影才有劇本,所以這並不是影評,是藉書介討論「家庭」與「家人」的倫理。

万引き家族『映画小説化作品』脚本的中譯本出版了。譯者黃涓芳:「毫無血緣關係的人,是否能組成家庭?沒有生育,是否能為人父母?」。
● 書背有此陳述:-
 【只能靠「犯罪」來連結彼此的一家人, ─── 他們偷的,是親情。】
  ★ 網上的書評片語
👉  無論是想先單純體驗文字的純粹及新鮮感,抑或目的在於補足電影未提及的細節部分,這本小說就像是另類的無聲影像,以不同的表達媒介展現出它獨有的味道和深刻。
👉  雖然先看過了電影,但也因此在看小說時,更能透過文字感受到每個人物的特別之處和每個場景的細節。整本書裡面我最喜歡的一段是信代看著家人們心想著:「自己選擇的家人,親情更緊密。」..... 對於他們來說,最珍貴的不是那些偷來的東西,而是那些『偷』來的家人。
👉  《小偷家族》到底何謂是人人欽羨的家庭呢?身為子女,無法選擇誕生的家庭;相對的,身為父母也無法期待孩子,會如內心期待的模樣長大成人,唯一能掌控便是自己要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家庭、生活和家人,...
👉  小說版比電影版承載了更多複雜的情緒:家常的厚味、真切的親情、隱藏的貪求、以及因創痛無法撫平而扭曲的冷酷人性。二者對比,相較於印象中冷靜克制的影像,小說版的《小偷家族》反倒更接近慘澹的現實。
👉  怎樣的關係才算是家人?有沒有血緣關係真的是成為家人的關鍵嗎?在這個家族裡,每個人的心裡都帶著不同程度的傷,卻在這些彼此毫無血緣的家人身上得到慰藉,或許正因如此,才更能理解對方的痛,沒有道德批判,有的只是平凡生活中溫柔的接納與包容,這是部充滿人性關懷令人感動的作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