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rts as auratic

 

班雅明 ─── 藝術即氣韻


        現代藝術的轉變如何影響我們對藝術本身的了解?關於這個問題,在二十世紀,沒有其他藝術哲學家比懷特 · 班雅明(Walter Benjamin, 1892–1940)有更深的省思。對這位德國馬克斯主義哲學家與文學批評家而言,攝影和電影為藝術帶來革命性的衝擊。本文選自其〈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品〉(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) 一文,班雅明在文中提出藝術品如何喪失「氣韻」(aura)的理論,並探討此一現象如何改變藝術在社會上的功能。同時,班雅明密切關注藝術與政治的關係。身為希特勒掌握德國政權時代的一個猶太作家,他期望以藝術來對抗法西斯主義。

        班雅明並不熱衷為藝術提供普遍性定義,而是意圖了解在資本主義與技術革新之下,藝術的功能如何變化。他尤其想要知道「機械複製」如何改變藝術的社會功能。所謂「機械複製」係指經由純技術性手法複製藝術品的能力,其中以攝影和電影為典型:攝影有能力製造無限量同樣的複製品,電影則是一種以攝影為基礎的藝術形式,似乎能在時間與空間上複製這個世界。

        班雅明的主要論點在於說明藝術品的機械複製,已經造成藝術「氣韻」的消失。他試圖用「氣韻」一詞捕捉早期社會人們在宗教背景下,對藝術品所產生的虔敬之感。在發展其理論時,他以藝術品與因應市場需求量產商品的結構來做類比。馬克斯(Karl Marx, 1818-83)也曾在《資本論》(Das Kapital)第一冊中,將「使用價值」(use value) 與「交易價值」(exchange value)區隔開來 ─ ─ 所謂「使用價值」,是指商品滿足人類需求的能力,而「交易價值」則指商品在市場的價值;他主張在資本主義之下,交易價值居於主導地位。如馬克思般,班雅明首先區隔藝術品的「祭儀價值」(cult value)與「展示價值」(exhibition value)─ ─「祭儀價值」意指藝術品在祭儀中作為獨特之物,往往隱而不顯;而「展示價值」則指將物件開放給所有人觀賞的價值。班雅明接著說明,機械複製降低了藝術的祭儀價值,而突顯其展示價值。

        對班雅明而言,這代表以往哲學家為了勾勒藝術特徵的許多方法都已失效。例如,藝術無法再被視為是「獨立存在」(autonomous),亦即特定社會利益不會介入的一個範圍,就像康德(Kant)和其他藝術哲學家所強調的那樣。班雅明所熱烈關切的是:藝術是否具有積極的政治功能,是否能誘發群眾加入對抗法西斯主義的革命。他曾在一篇膾炙人口的評論中指出:希特勒這類的法西斯份子,藉由群眾示威與集會將政治「美學化」(aestheticized);為了與之抗衡,班雅明提議將藝術「政治化」(politicized),使其成為社會公義戰鬥中的武器。

        因此,班雅明在討論現代科技衝擊藝術時所下的評斷,其實具有「辯證性質」(dialectical)。一方面,他認為現代社會的機械複製,確實摧毀了藝術品原有的氣韻;但另一方面,他也認為氣韻的消失,使藝術可能具有某種迄今難以想像的用途:促進社會主義革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