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rts as indefinable

藝術即無定義

魏茲 ─── 藝術即無定義


        生於奧地利的維根斯坦(Ludwig Wittgenstein, 1889–1951)在二十世紀英裔美國分析哲學領域中,是極有影響力的人物。他在名為《哲學探究》 (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)的著作中指出,到目前為止,哲學家都誤解了語言的本質,因為哲學家相信每個詞彙都有一個定義明確的相關意義。對此,維根斯坦反而提議我們應把語言比擬成家族思考。例如,每次我們觀看大家族合照時,照片中有好幾代家人,我們會注意到沒有一個單獨的特點,甚至一小組的特徵是所有家人都具備的,如捲髮和大鼻子。我們反而可以看到,有一套重疊、但是不同的相似性存在於家族的個體之間。所以瑪麗姑姑與喬叔叔兩個或許都有捲髮,但羅絲奶奶卻沒有;但她與喬叔叔有一個共通點是瑪麗姑姑所缺乏的,就是大鼻子等諸如此類的重疊性。根據維根斯坦的看法,詞彙是由家族相似邏輯所控制,因為我們看到一套重疊但不同的標準,解釋詞彙如何在語言中產生作用。

        魏茲(Morris Weitz, 1916–1981)在〈理論在美學的作用〉(The Role of Theory in Aesthetics)一文中,即在藝術概念上引用維根斯坦的語言觀點。不過魏茲並不是單純將維根斯坦對語言的普遍性主張,應用到其手邊的實例上,魏茲以為藝術的本質作為一種實踐,是無法定義的。因為藝術天生就不斷在發展,創新的藝術品持續瓦解先前存在的範疇。這些新作品與舊作品間是否有足夠的相似度,以證明它們可被歸類為相同普遍性概念的例子,是尚有爭議的問題,更何況不是以定義作為訴求就可以塵埃落定。更確切地說,這個決定應基於對作品和對作品與傳統間關係的了解。

        因為魏茲確信藝術的定義建立在對概念的錯誤理解上,那麼魏茲是否就此斷言應該輕易揚棄傳統的理論呢?一點也不,這些理論並非提供對「藝術」的定義,而是不斷重塑精緻藝術的標準,不管它們的提議者實際意圖為何。在提供精緻藝術的標準時,它們也幫助我們鑑賞那些挑戰既有評論的藝術作品。